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中这样写道:
“(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
(二)在战役的部署方面,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
(三)在战术的部署方面,当着我军已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一个旅或一个团)的时候,我军担任攻击的各兵团(或各部队),不应企图一下子同时全部地歼灭这个被我包围之敌,因而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的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这段话写于1946年9月,国共内战刚刚爆发后不久。当时共产党拥有军队一百二十万人,装备大都是“小米加步枪”,还有少量的火炮,而国民党拥有正规军二百万人,主力部队都配有美式装备,还有大量日军投降缴获的装备,并有少量空军。双方实力悬殊,但共产党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正确战略战术方针,最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我们以蒋介石1931年6月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二次“大围剿”为例来看“集中”与“分散”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其时老蒋调集了约20万兵力,而红军只有3。4万人。但蒋介石刚刚在名义上统一中国不久,手下的众多部队大多是投降的各地军阀,并不齐心。而且他选择了从分兵冒进的战术“厚集兵力,长驱直入,先求击破红军主力,捣毁红军根据地,然后再逐渐清剿。”将十七个师的兵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包围中央苏区,但各自为阵,缺乏联系,形成了一个断断续续约八百里长的弧形包围圈。毛泽东看准了公秉藩的28师和王金钰的47师从北方远调而来,水土不服,不习惯山区作战,是敌军的软肋,于是集中全部四个军约三万人,在江西富田将其大部歼灭。然后趁胜追击,连续作战,半个月之内从江西赣江一直打到福建北部山区,五战五捷,横扫700余里,歼敌3万多,正是“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赣水苍茫闽山碧!”其它围剿部队闻此消息,纷纷撤退。第二次“大围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