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着温暖,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有什么不好?”
“好多老学究们,好像对他不怎么感冒呢。”郑元哲说:“不过,我也是读过他很多诗歌的”
“就是挺好的,能写到咱们心里,能有同感,有共鸣,走心的诗歌为什么不叫诗歌?非得狗屁不通,晦涩难懂,需要附加解释才半懂不懂的诗才叫诗吗?”一说起诗歌,倒引起了陈若风极大的聊天*。她坐起来看着郑元哲,好像在争论一样:“老百姓说好,就是真好!别只迷信那些不接地气的 学者,一边说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边又讽刺、打压和自己不是一路的作品,这叫什么?自己打自己脸吗?”
“你是不是白天看到什么文章了?评论汪国真的?”郑元哲猜测着。
陈若风翻了他一个白眼,也不回答他,只是继续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你看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这用解释吗?连老头老太太都懂啊?他是写了很多首,但最经典的,让人过目不忘并广泛流传的,还不是这些浅显易懂的?让人一听就拍案叫绝的?如果是需要查着字典才可以明白的,当然,这样的诗和人都有,但毕竟是小众吗?”
“小众?”
“我是这么理解的,被大众接受的作品,就是大众作品,被小部分人接受的作品,就叫小众作品。这么说你明白了吧?比如说专家喜欢的,和我们百姓喜欢的,就是有差别的,但是你算一下,专家名流有几个,我们普通百姓有多少?对吧?这对比够清楚够明显吧?”陈若风像教郑晓宁一样,用老师的口气跟郑元哲说话。
看到郑元哲点了下头,像学生一样乖巧,陈若风就继续说下去:“我有好多观点,都代表普通百姓的,这可是大众群体,是不可小觑的!对吧?这会儿你明白没有?”
郑元哲忍着笑,也不去打扰她,怕打断了她。
陈若风自己笑起来:“哎,你怎么不说话了?”
“因为你讲得精彩吗?继续!”
“还有”陈若风想了一下:“传说,传说这个东西,它是民间的,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的,多数也没什么文字记载,记载的话,也是很多年之后呢,祝英台和梁山伯,还有七夕相会的牛郎织女?还有好多好多,对了,知道吗?杨六郎的故事,杨家将们,反正太多了,反正传说的生命是很久远的,可以跨越时代。大字不识几个的人们,照样可以把那些好故事传扬下来。对吧?郑同学?这就是大众的力量”
郑元哲也不去计较这些,只是笑了一下,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