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利益小团体进行了新一轮的刑侦。他最开始对于陈凌汐这个人产生怀疑,是在对她进行刑侦询问的过程中,这个人太过冷静,回答也太过模板化,虽然听起来并没有任何逻辑漏洞,但总是给陈晨一种不能彻底信任的感觉。有位老刑侦专家和他聊起这点的时候,告诉他,这可能就是一种直觉,一种属于刑侦人员磨练已久之后的“独门秘诀”。
陈凌汐描述她在受害人林居安的相处中,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正常的日常生活,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他处于一种抓不出任何错处也无法全然信任的尴尬里。
就是在这个尴尬的瓶颈期,痕迹学的专家终于带来了本案的突破口。
突破口就是之前的那个导致林居安死亡的小药瓶。本来内容物为“复方秋水仙碱注射液”的药物被替换为“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的标签,在这个小药瓶的标签上发现了一枚季锦的指纹。根据痕迹学专家的研究发现,在标签的背面,虽然没有发现指纹,但是剥离了一层胶水之后,发现了一个特殊印记的痕迹,初步断定为取下和粘上标签时留下的镊子痕迹。
线索有了,但是那个关键性的镊子,到底藏在哪里?
他们列出了整个c市所有有资格进货“复方秋水仙碱注射液”的机构,医院,实验室,研究院……如果两者能找到结合点,就是破案的关键。
关键时刻,他们得到了一位信息专家顾强的帮助,也不知道什么背景,明明只是普通公司的高端科技人才,不知怎么塞进来协助破案。
顾强用所有涉案人员作为检索关键词,研究了他们与这张机构名单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向了六家机构。
整个专案组对于这六家机构的所有有关证物都进行了搜查。虽然这个名单已经被缩小了,但是这种程度不计人力成本的撒网式追查,在陈晨的办案生涯中从未遇到过。
陈晨敏锐地感知到了,这和无数专家前赴后继加入到这个案件当中,一定是出自同样的关系。力图追查出这个案件真实情况的人,简直是不遗余力。
不过好在,他们最终有所获。
最后追查到的一家科研中心,发现了和标签上符合的特殊多年磨损后的镊子痕迹。这家化工企业的科研中心,隶属林氏旗下,这个镊子上找到了属于林居安最小的儿子林毅邦一小块的皮肤残留,从而证明了林毅邦一定和林居安的死亡有所关系。
专案组对于林毅邦进行了连夜的突击审问。配合证物与林毅邦进出科研中心的人证与刷卡记录,林毅邦很快就对他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根据他的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