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正要站起身,三刚扯了扯她的裙子,说,“妈,您不是说过,老在空调屋里不好吗,就去吧,明天我做三张题!”
二强犹豫了一下,也说,“妈,明天我也预习课本,您就去吧!”
许沁笑了笑,“好啊,说话一定要算数啊!”
林东还是和以前一样,每隔两三天必然会寄来一封信,现在许沁在家,信自然就寄到了家里。
每次邮递员来送信,孩子们都挺高兴,二强和三刚还要争着读信。
不得已,林东在信上的措词越来越严谨,要是写了想念许沁,必须也要写想念几个孩子,而且要把每个孩子的名字都写出来,要是问了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其他孩子也都必须要问,要是把谁漏掉了,谁指定就有意见。
八月底,林东来了一封特别简单的信,信上说自己被分到了北京军区实习。
隔了两天,他回了一趟家,第二天就匆匆忙忙去部队报到了。
九月初,孩子们都开学了,做为大四生,许沁也开始实习了,她实习的单位,就是师大附中。
初为人师,倒也十分新鲜有趣。
这天上午,她上完一节课,跟年级主任打了招呼,开车去了西郊。
大半个月没来,工厂一切都井然有序,各个车间机器嗡嗡响,她赶到的时候,正好有一辆大货车缓缓开走了。
目的地是上海。
依托各大商场,上海的销售量节节攀高,销售量直逼北京,原来三个人的销售团队,现在队伍早壮大了,足有大几十人了。
许沁这么长时间没来,很多人跟她汇报最近的工作,光是崔厂长就用了一个多小时,还有财务销售人事等部门的负责人。
在食堂吃过午饭,许沁没有午休,而是继续开车往西走。
听小杨经理说,这边新建了一家服装厂,面积挺大,但还有挂牌子。
果不其然,她拐过路口没多远就看到了。
大门气派,厂子气派,厂房看着也挺气派,一看老板就应该很有实力,她跟门卫打听,“师傅,你们这什么厂子啊,怎么没挂牌子?”
老头儿乐呵呵的说,“我们是服装厂啊,牌子过几天就挂了。”
许沁笑着说道,“你们老板挺有钱啊!”
老头颇为自豪,说,“那当然了,我们老板是香港人!”
八十年代的香港,占尽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迅速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繁华的都市,这会儿在北京谁要提香港人,那就是有钱人的另一种说法。
过了几天,崔厂长给她打电话,说是收到了一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