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我爸商量了吗?”
王美兰摇头,“孩子们都是农村户口,人家北京不可能接收,没有户口,上不了学,老大家的,这事儿,你就别想了!”
许大嫂其实也想到户口的问题了,农转非的确没那么容易,而且是从村里一下子转到北京,但她还是不甘心,“妈,三奶奶的娘家侄子不是在北京吗,听说他还是个司令员,不能找他帮帮忙?”
王美兰不悦的说,“不行。”
这种曲里拐弯的亲戚,平时根本都不走动。
许大嫂笑了笑,“妈,你脸皮薄,等小叔来了,我问问他行不行?”
王美兰叹了口气,说,“老大家的,咱们家这些年,在村里日子一直是拔尖的吧,尤其这两年,地里收成好,还有养殖场分的钱,周围十里八村,谁不羡慕呢,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你就别想这些事儿了,你以为转户口那么容易呢?”
许大嫂说,“我这还不是为了孩子考虑吗,要是扎根北京了,那不是省了好几辈子的事儿吗?”
还是许敏跟她说的,说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最起码得是两代人都是北京人,那才算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王美兰不悦的说,“你说的没错,但小沁可是自己考到北京的,办那么大的厂子也是靠自己,可没有托任何人情关系,人总得知道自己多大本事,吃几个馍馍饱!”
许大嫂见婆婆急了,不敢再说了,“妈,明天小沁来,预备都做什么菜,我今年自己做的腊肠味道可真好,明儿我拿来点儿?”
现在许家已经分家了,也不在一起吃饭了,都是各家单独开灶。
王美兰点了点头,“好。”
正月初二,许沁和林东带着孩子们来拜年,吉普车在许家大门口刚停下,就有不少人围上来了。
除了小孩,还有不少成年人。
许沁拿出一大包奶糖分给众人,有个中年妇女接了糖问,“小沁,听说你在北京开了厂子,发了大财,厂子还招人不,我家大闺女手可巧了,虽然没学过做衣服,但会用缝纫机,做个背心迁个裤腿一点问题没有!”
一个中年男人也说,“小沁,俺家二闺女学过几天裁缝呢,能不能去你的服装厂去上班?”
许沁笑道,“叔,婶,你们大概不知道,这服装厂可不是我一个开的,有合伙人,这招工我说了不算,等我问问,如果要人,就通知你们好吧?”
另外一个中年妇女也赶紧说,“小沁,你荣姐姐也能干了缝纫活。”
许沁回答,“二婶,我知道了。”
大概是因为她没有一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