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一只盆子排队领食物;900万人过着形同乞丐的日子。这种情景使美国人丧失、也动摇了他们对“新政”的信心。
于是正统的自由经济理论又冒出头来,“平衡预算”成了白宫如雷贯耳的口号。英国著名的经济学泰斗凯恩斯在当时已意识到世界将重回危险之路,1936年他出版《货币、利息与就业通论》之经典书籍后,他的名字已被白宫盖上了“激进分子”的印章。凯恩斯一生只和罗斯福见了一次面,两人不欢而散。小罗斯福评价他“不过是个数学家”,凯恩斯则讥讽罗斯福事实上不懂经济。但凯恩斯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世界就这么犯错再崩溃,他把重点放在哈佛大学,游说一批每周从波士顿至白宫参与决策的学者。可惜白宫的态度始终勉强且不情愿,当1937年复苏慢慢上了轨道时,美国集体民意开始回到自己的成见。1936~TXT小说:…937年美国国会为迎合大众意见,开始大删预算,紧缩货币;果然年尾“平衡预算”做到了。但不幸地,随之而来年底华尔街即大崩盘。新的萧条现象如鬼魅般重现舞台,美国的民粹与民主机制,不只毁掉了好不容易复苏的经济,也间接促使大西洋彼岸的希特勒继侵占维也纳后,又于1939年入侵波兰,二次世界大战揭开序幕。
1937年的二次衰退,教导我们一堂宝贵的功课。如果民主体制的前提是把国家的政策大权交给大众,而多数公民并没有兴趣或能力理解深奥且长远的经济理论;民主的质量与选举的出现,往往是解决大萧条的魔咒。1936年至1937年若非是美国选举年,白宫政客不会发疯地转向迎合“削减赤字”的民粹意见。
无论我们如何笃信民主仍是人类至今最好的治理机制,但我们必须理性且痛苦地承认,当经济治理碰上了选举,努力往往会功亏一篑。
现今正在欧洲上演的债务危机,可能正是另一个“复制的1937”。
爱琴海竖立着许多洁白且巨大的石柱,它们是公元前5世纪的遗迹了。雅典的元老院曾被称之为西方民主的摇篮,但如今它只代表着疲惫、慵懒、木然与毫不负责任的债台高筑发源地。当年风尘仆仆行路奔波的历史哲学家,如今不见踪影。就在欧盟决定短期纾困希腊到期债务120亿欧元时,法国《世界报》的头条这么写着:“希腊人民不愿更节约,他们仍坚持每日九时上班,下午二时下班。”欧盟已有数个国家包括丹麦、芬兰……纷纷崛起重大政治势力,表示不纾困希腊等国;德法两大国最新民调也显示近70%德国民众反对纾困希腊,法国稍低约40%。但只要稍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