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万历年间著名的张居正考成法,罗剑曾经仔细研究过,其实考成法中的很多措施都是非常不错,其关键在于用实绩实效来考察一个官员。
张居正的考成法在张居正改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取得的成效也极为明显,如果不是张居正过早去世,明朝的中兴并非一句空话。
现在南京政府在对官员的管理上比较看重个人的廉洁。比如财产公开公示的措施就为冲着这点来的,但从实绩上考核官员现在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制度性的东西。
看来现在只能把张居正的考成法加以修改完善。如果能够形成一套长期行之有效的制度,起码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是能够保证国家正常发展。
“考成法…”罗剑一边想着,一边念叨着。
“大都督可是想到了张阁老的考成法?”黄宗羲见罗剑念念有词,在旁边问道。
“是啊,咱们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对官员的考核都有其一套办法,但很多到最后都是流于形式,但张阁老的考成法却是这些考核办法中最为出色的。”罗剑感慨地说道。
“大都督,我倒是觉得这些考核官员的办法都是自上而下的,咱们能不能考虑自下而上呢?”黄宗羲说道。
黄宗羲的说法让罗剑有些惊讶,不过倒也不奇怪,作为另一个时空里的思想家,如果黄宗羲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那反倒不正常了,何况他在《中华日报》当总编,接触思想性的东西是最多的。
自下而上的办法在罗剑的那个时空里也有,象群众推荐、群众监督、民主测评、公开公示等等,但罗剑认为这些办法大多都是流于形式,取得的效果并不好。
但在这个时代里,这些办法也许在实行之初会取得一些效果,但以后基本也会流于形式,罗剑认为这是必然结果。
黄宗羲虽然接触南京政府很多,但他本人并不是政府官员,对官场上一些东西的理解也并非是深层次的,虽是提了一些建议,但罗剑认为并不太实用。
比如黄宗羲建议在考察一县之主官时,多深入民间听其官声,如果达到一定比例的百姓认为其不称职,则应当干脆利索地将其罢黜。
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做到,不说官员作为本地的地头蛇,对本地民情舆情的掌握比上级派来的更为了解,也不说他们会采取哪些小动作,只说依现在百姓的整体素质,即使了解到的情况也将会是非常片面和不真实的。
这儿离常熟县城并不太远,一路说说谈谈很快就到了。
“太冲兄,你去赴宴吧,我就在常熟城里转转,明天一早咱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