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少收一两租子。
没有更好的办法,刘肇基只能把打死打伤的清兵战马留给了这些百姓,又从一军的粮草里给他们划了部分粮食,燃眉之急是解决了。但全年的问题怎么解决,刘肇基却再也没办法了。
刘肇基并没有头疼很久,因为路振飞带着一帮官员赶到了。
路振飞从南京一路出发赶往河南,是在史可法的连声催促下匆匆出发的。
路振飞的事情很多,对新收复地区的官员进行甄别是他的本职工作。
从归德到郑州沿途刘肇基遇到了当年多铎大军南下时同样的场景,刘肇基已经分不清楚这些大军一到立即开城投降的是以前的明军还是大顺军,可能有的既当过明军,也当过大顺军。
河南的官员同样如此,哪路大军来了都开城投降。
崇祯年间李自成的队伍刚起事到达河南时,那时见官就杀。投降的还少,后来建立了大顺政权改变了策略。有政权就必须有要官员,农民起义军里实在挑不出来,也只能把明朝的官员拿来凑合用。
满清后来进入中原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就造成不少官员先是明朝的官员,后来投降大顺,明军打回来又回到明朝,满清大军来了以后又投降满清,投降几乎成了一种本能。
国防军进军速度太快,南京政府根本来不及培训足够的官员,有些地方的官员只能先将就着用,但并非是个官员就能继续当官,路振飞这次来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甄别,首要条件就是对百姓没有恶行,其次就是查有无贪腐行为,贪官那是一律不能接着用了。
路振飞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史可法交给他的,那就是在新收复地区推广红薯、玉米和土豆等高产作物,史可法引用了罗剑说的话给路振飞说,叫“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虽然南京政府当初并没有就这些作物对满清统治区进行封锁,但民间私下的传播速度非常慢,几年时间并没有足够的种子传到河南一带。
这次路振飞就带了大量种子来,从归德开始就一路边甄别官员边推广农作物,等到了双塔镇却正好解决了刘肇基头疼的问题。
还别说,路振飞在河南推广新作物还真不太顺利,这个时代时,粮食生产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一年到头就指望着田地里的那点收成过日子,这要让每家每户拿出一半甚至全部土地来播种新作物,几乎跟一个现代人把所有财产全部投到一个完全不了解的项目里没什么区别。
尽管路振飞的官不小,但双塔镇的百姓们却没听说过“组织部长”,“我是南京政府的‘吏部尚书’,这你们总懂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