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研究小组,以后灯泡里用的是钨丝,只是让他们自己去摸索,甚至连灯泡里必须抽成真空都没说。
这个问题罗剑和刘为民专门进行过探讨,在科学技术探索的路上,肯定会走不少“弯路”,但这些“弯路”往往却是通往另一种科学技术的大门。如果直接把以后人们的研究成果告诉他们,那朱慈焕的研究小组只能成为高级技工,也就谈不上科学研究了。
为了打牢科学的基础,所以罗剑和刘为民决定,只给包括朱慈焕电磁研究小组在内的所有研究组只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和目标,至于具体的过程和结论都没有说。
就象宋应星正在研究的内燃机一样,宋应星想拆了猛士车来研究,但刘为民坚决没有同意,舍不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样照猫画虎弄出来了,而对数学和工程机械设计的发展却是极大的伤害。
反倒是陈子龙在研制子弹生产线时,尽管花费了无数的精力和钱财,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比较精密的机床被研制出来,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柳兰的自行车厂能够顺利建成,正是得益于此。
“罗叔叔,发电机我们早就弄出来了,我今天来是要告诉你,我们把电灯给弄出来了。”说着朱慈焕跑到门外抱了一个纸箱子进来,把纸箱子小心放在茶几上,这才打开,拿出了一个硕大的电灯泡。
大家都好奇地看向朱慈焕的手上,罗剑估计这个圆圆的电灯泡大概有足球大小,拖出两根电线,象是两根辫子一样。
从朱慈焕的手上小心地接过来,罗剑捧在手里仔细观察着,玻璃有点厚,估计是他们觉得玻璃越厚越不容易破吧,看密封似乎也没有抽成真空,不知道这样的灯泡能点多长时间。
“慈焕。你们做过测试没有。这样的灯泡能够用多长时间?”罗剑问道。
“罗叔叔。我们试了几十种材料,现在灯丝用的是碳丝,只能用一刻钟左右,这灯丝就要烧坏了。”朱慈焕有些懊恼地说道。
“慈焕,我建议你们去找找刘翠娥的化学研究组,听说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很有进步呢,或许你们能从他们那里能找到新的材料也说不定,再把为什么会烧掉的问题给解决好。你们不就真正成功了?”罗剑还是不想直接告诉朱慈焕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