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搞农业。这出国的好多都是农民,会做生意的毕竟是少数,做生意风险也是问题。让大家过来种地,说不定大家反而会觉得更踏实。”
她在乌-克-兰已经通过方便面厂间接投资了当地的农场。在莫斯科完全也能这样搞。
原本她想的是利用乌-克-兰廉价的粮食也就是面粉来生产方便面,而后出口到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东欧。
现在想想倒也未必非得出口,直接在俄-罗-斯也建厂好了。其实虽然历史上这两个国家关系变幻莫测,但在1992年,苏联刚解体的这会儿,二者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周伟还没表态,小陆先积极支持上了,还兴致勃勃地主动提出:“你要搞的话,我们给你从东北请农民过来种地。”
去俄-罗-斯种地,北方农民天然比南方农民有优势。因为大家种的作物差不多。大农场的职工又比个体小农合适,因为前者更熟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他这么一说,周秋萍第一反应竟然是:“那你要找建设兵团的知青啊。”
她为啥这样讲呢?
因为首先在有相同农业生产经验的人群中,显然既往的兵团下放知青文化层次比较高。
其次由于建设兵团知青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共同生活和工作中锻炼出了极强的包容力。
这二者决定了他们出国后适应力会比较强也容易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轻易不起严重冲突。
当然,还有一点比较现实。那就是这波知青中生活不如意的不少,有迫切挣钱的需要。
除此之外,俄-罗-斯现在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开荒。在这方面当初奔赴边疆的知青经验丰富。
从现有的北方大农场派职工过来可能会耽误当地正常的农业生产。另辟蹊径也不是不可以。
当然,时间会花的多些。可俄-罗-斯的冬天冰天雪地,在四五月份开春之前,大规模的开垦农田种庄稼根本不可能。
所以倒也不需要他们短时间便到位。
至于南方农民,他们更适合在这里搞大棚蔬菜种植。从80年代开始,这种反季节蔬菜种植方式就在大江南北流行。甚至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说的白色污染就特指农业用塑料膜。
周秋萍笑眯眯的,同周伟说话:“这个倒是要快点,最好赶在上冻前建几个示范棚。先生产出一波蔬菜,起码自己人有菜吃。”
她回过头,又看小陆,“陆经理,至于种庄稼的人,那就得你多费心了。”
小陆下意识地吸了口气才说话:“好的,我一定向领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