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他们保持体面的最后方式了。
年轻女郎上门讨烟只拿一根走。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则坚持要用自己的漆盒换烟。
还有诺维科夫,面对一包香烟时没办法压抑的窘迫。
周秋萍突然间明白余成今天为什么抽烟了,因为他要试图不动声色地维护诺维科夫的尊严。
直接丢一包烟给对方,像是打赏一样,是这位布尔什维克难以接受的事。
只有大家都抽烟,互相散烟,一人拿一根,他才能够坦然地接受。
她看了眼余成。
后者直接把漆盒塞给她:“挺好看的,苏联人的漆盒真有意思。”
周秋萍接过漆盒的时候,用指甲挠了挠他的掌心。在这一瞬,她的内心无比柔软。
因为她的男友。
庞老板立刻抗议:“你小子够可以的啊,老子的香烟换来的东西,给你拿去讨好女同志。”
大家都哄笑起来,气氛也活跃了些。
众人加快脚步,赶在基辅市政府工作人员下班之前,赶紧冲进去。
乌克兰的政府官员和莫斯科差别不大,都是那种慢吞吞的做派,集体树懒上身。明明一分钟就能办完的事,他们能给你磨蹭10分钟。
不过大家既然都套用了苏联模式,那乌克兰的官和商也同样联系相当紧密。或者更具体点儿讲要把商人替换成国营厂的负责人。
诺维科夫在前面开道,一路帮他们找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又是咨询具体细节,又是拿申请资料,愣是赶在他们下班之前把所有的流程都撸了个遍。
可惜起草申请需要时间,准备材料也需要时间。基辅工作人员绝对没有996的概念,到点肯定下班走人。
周秋萍只能回去准备好所有材料,然后明天过来递交。
接下来的时间她就跟打仗一样,先是在递交材料的当天就拿到了投资批准证书,然后签完了合同又马不停蹄跑去银行办贷款手续。
这回还是诺维科夫给他们当向导。按道理来说,他已经拿到合同收了定金,不需要再如此事必亲恭。
但周秋萍又给他画了大饼,请他帮忙当中人,介绍合适的原料供应商。
她开的是食品工厂,油、面粉以及鸡肉是最基本的需求,需要长期供应商。如果做的好的话,需求量肯定特别大。
孙厂长信誓旦旦,现在他们农场的小麦都没办法满足方便面厂订单,他已经从其他地方购买小麦了。
周秋萍也强调,她在中国的炸鸡半成品工厂,一个养鸡场根本不够,找了好几家养鸡场合作,才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