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到京城之后,当即便有不少士族出身的官员兔死狐悲,为那些渤州士族求情,但皇帝一概不理,因为他很明白,如果不借着这个机会将这股士族的势力打压下去,以后只会更难收拾。
包括并吞吴越和南平之后,皇帝下令将当地士族迁至京城,又选拔一些人入朝为官,同时在吴越、南平等地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这些地方纳入科举的范围,甚至是顾香生提议建藏书楼的事情,也被他活学活用,分别在原先的吴越和南平京城各建两座书楼,以供当地学子读书进学之用,寻常进去阅览书籍的,需交一定费用,但若是在乡学、县学等表现优异,或者身具功名者,则可免费进入,甚至还可以被书楼邀请题名留字,供后人瞻仰。
读书人求的无非是个名,这样一来,无疑大大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顺带激励那些寒门子弟上进求学,这些人没有背景根基,考上功名之后,能依靠效忠的自然就只有皇帝,正所谓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皇帝要与士族抗衡,靠的自然也是这些人。
皇帝的这些用心,非但孔道周看出来了,夏侯渝也看出来了,所以他才会在渤州放手施为,而不必担心被皇帝怪罪,只要有皇帝给他撑腰,其余那些弹劾,其实也不足为虑。反过来,如果皇帝觉得不好,那有再多人帮忙说好话,又有什么用呢?
换作以往,如果有人被训斥了还敢摆出这么一副委屈的面孔,不说旁人,就像刚刚的夏侯淳,皇帝也绝不会给什么好脸色。
不过此刻对着夏侯渝,他虽然同样是骂,却透着一股亲昵劲儿,一股父亲对儿子,长辈对晚辈的亲昵,夏侯渝若还不趁机打蛇随棍上,那他就不叫夏侯渝了。
果不其然,皇帝听见他这副委委屈屈的面孔,非但没有大发雷霆,反而笑了起来:“你还委屈了不成?朕问你,你听见宫里出事,怎么没像你七弟那样赶紧回京来,反倒还要坚持把差事办完?莫不是在你心里,朕的安危还比差事重要?”
当时的情况下,夏侯渝那些兄弟们,除了老三有贼心没贼胆,老八见机得快悬崖勒马之外,但凡有点胆量算计的,听见宫里出事,个个都往里头赶,就算夏侯洵这种身在外地的,也都匆匆回京,生怕错过时机,被人抛在后头。
唯独夏侯渝,还坚持将渤州的差事办完,虽然只迟了两天出发,但时间宝贵,这两天的差别大了去了,历史上因为晚了一步而错失皇位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所以大家觉得,夏侯渝此举,不是缺心眼,就是死心眼。
但夏侯渝不这么认为。
“陛下明鉴,当时听说宫里出事,臣五内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