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回报,碧青隔三差五就让王兴捎回去些吃食,有时是酱头肉,有时是一碗扣肉,有时是几个咸鸭蛋,总之,只要家里做荤腥儿的菜,就会记得让王兴捎回去一份,碧青坚信,不管是邻居还是乡亲,有来有往的才能长久,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她婆婆说的好,一份厚道一份福。
进了四月,更是一天比着一天热,地里的麦穗已经长得沉甸甸,撸一把搓了外皮放在嘴里,有股子青甜的麦香,碧青很喜欢,而从麦粒的饱满程度看,今年她家这五亩的收成,应该不会差。
因为大郎立了军功,家里的农税徭役都免了,种多少收多少,都是自己的,这些粮食足够一家子吃一年的了。
如今碧青跟村子里的人一样,就盼着老天爷别下雨,等把地里的麦子收上来再下,碧青有时候觉得,人真是会被环境潜移默化,自己这样一个现代人,在这个朝代待了一年多,也渐渐融入其中,成了一个最普通的农妇。
不过,也只有她自己这么认为,在别人眼里,王大郎的小媳妇儿不仅是福星,还有大本事,坑边儿上那片种什么死什么的地,到了她手里就成了一片杨树林儿,天越热,杨树苗长得越快,短短两个多月已经长了一人高,翠绿的杨树叶从枝桠间伸展开,一阵风过来哗啦哗啦的响。
莲藕还没栽下,王兴每天的活计就是伺候这些杨树,照着碧青说的,修剪杂枝,避免它们长的乱七八糟,然后,隔一天给坑里的小鱼苗撒些鱼食。
鱼食是碧青做的,现代时,爷爷是个钓鱼爱好者,隔三差五就会全套装备的去野钓,至于那些养鱼池,爷爷是绝不去的,说那样就丧失了钓鱼的乐趣,与其去养鱼池,不如干脆去市场秤几斤得了,因此,鼓捣鱼食就成了碧青的活儿。
做鱼食在现代很简单,市场里各种原材料都是现成的,只要买回家,照着爷爷告诉她的法子做出来就成了,可这里不是现代,别的还好,钙粉就是个问题。
碧 青的解决法子是把家里啃过的骨头收起来,用水煮几遍,晒干,用石磨磨成粉,加上麦糠,棒子面,再加点儿碾碎的酵母粉,就是碧青新研究出的鱼食秘方,蒸熟了 搓成小粒儿晒干就成了,说是养鱼,其实也谈不上,就小五跟二郎抓回来的那两桶小鱼,还远远达不到养鱼的标准,只能说,把它们放到了自家的水坑里,时不时投 喂些食,然后,任他们自生自灭。
碧青最关心的不是坑里的鱼,而是莲藕,一进四月,碧青就把小五拿来的莲子剪开硬壳泡上了,整整两个大陶盆,应该够了。
碧青之前实验泡的那颗也出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