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起来。
戚夙容见他刚才正在看的是一本兵书,父亲始终还是放不下战场。他是一名征战杀场的将军,朝堂的勾心斗角并不适合他。
可惜如今边境稳固,父亲空有抱负而无用武之地。若非如此,皇上也不敢对戚家下手。
“爹,女儿记得十二年前的桐城之战是您最后一战。”戚夙容缓缓坐下,开口道。
“是啊,那一战,直接将边寇驱逐三百里,再不敢进犯半分。”戚父抬起头,目光悠远,仿佛在遥想当年的辉煌。
“桐城之战后,爹便被先皇召回了京城?”戚夙容问。
戚父点头:“此战大捷,先皇论功行赏,擢升我为护国大将军,还在宫中举办了庆功宴,一一封赏了有功之臣。”
“那爹还记得哪些人获得了封赏吗?”
“你问这个做什么?”
“好奇而已,爹给女儿说说吧。”
戚父皱了皱眉,说道,“我也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柳国正、樊固、王隽、宋杰、孟轲、卢佩等人皆有封赏。”
“先皇都赏了些什么?”
“其他人我不记得了,不过先皇赏了我一幅百年古画、一对玉杯、一尊玉佛。”
戚夙容仔细观察父亲的表情,毫无异色。如此看来有两个可能,一,父亲确实不知密信之事;二,先皇并未将密信交给戚家。
“这些东西,都在戚府的库房吗?”戚夙容又问。
“没有。”戚父回道,“先皇赏赐之物,我全都放置在暗阁中,平常人是找不到的。”
戚夙容眼中闪过一丝喜色,爹啊,您总算精明了一回,大善!
而后,她又软磨硬泡地套出了更多接受封赏之人,约有十来位,这大概是父亲能记住的所有人了。
回到自己房间,戚夙容立刻将这些人一一列在纸上,然后将三张纸放在一起。
符合两个条件的有二十家,即此次被清查,日后得以复职者;
同时符合三个条件的只有七家,即上了清查名单,又是当年受赏的功臣,并在将来重获荣耀者。
还有两人,此次并未被清查,但当年受过先皇赏赐,又在日后得景王器重。其中一人乃当朝太尉柳国正,另一人则是吏部尚书左明堂,亦是将来位列三公之首的丞相。
后两人暂且不论,戚家如今没有资格交好。戚夙容的重点在那七名符合三个条件的人身上。他们此刻正是落魄之时,势单力薄,孤立无援。但他们能够渡过重重困难,最终恢复声威,绝非侥幸,必有其过人之处。
戚家或许只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