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这种鲤鱼崇拜,也传到了日本,日本人也开始将鲤鱼作为吉祥物。
最有标志性的就是鲤鱼旗。日本每年的5月5日是男孩节,有男孩的家庭会挂出黑、红、蓝三种颜色的鲤鱼旗,分别代表父亲、母亲和男孩,表达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
而在中国民间,鲤鱼也有同样的寓意,那便是“鲤鱼跃龙门”了。
《蠕范物体》一书中写到“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便是“鲤鱼跃龙门”的谚语,说的就是黄河的鲤鱼跳过龙门后(壶口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一段),就会幻化成龙。
当然,根据考证,山西龙门原址大量跳跃的鱼群实际上是洄游的鲟鱼,但人们还是赋予了鲤鱼坚韧不拔、逆流而上的品质。
而因为“鲤”与“利”同音,“鱼”又与“余”同音,在中国的传统年画上,鲤鱼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而在互联网时代,由日本人选育出来的锦鲤,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吉祥物。
“中国人对鲤鱼的最高礼遇:吃掉它!”吴老师说到这里时,大家都笑了起来。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种四川人天生就具备的幽默感,但他的表情正经严肃,对比之下,现场效果就比较明显了。
在对待鲤鱼的态度上,中国人既崇敬又实际,喜庆归喜庆,但该入口的时候,绝不手软。
最爱吃鲤鱼的,绝对是黄河流域的几个省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等几个省区,都将黄河大鲤鱼作为地方名产。
以鲤鱼为原料,最知名的菜大概就是鲤鱼焙面了。这道菜的前身是糖醋软熘鲤鱼,清末民初,随着袁世凯掌握实权,河南菜的地位也不断提升,这道糖醋软熘鲤鱼也是名声在外。
而在开封,“二月二龙抬头”有吃龙须面的习俗,有人家不拘泥于煮面,而是将面炸了再放进肉汤里,这个吃法被叫做焙面。
今年的鲤鱼焙面,形成于1930年前后,有厨师将炸过的龙须面铺在糖醋鲤鱼上,吃的时候蘸着糖醋汁。
这道菜在当时一炮打响,如今也成为河南菜的代表。
而不加焙面的糖醋鲤鱼,到现在也还是一道鲁菜名菜。
鲁菜讲究造型,鲤鱼要经油炸定型,头尾翘起如跃龙门之势,而后用老醋和糖熬制成糖醋汁,浇在鲤鱼上,外脆里嫩,酸甜适口。
而到了黄河中上游的陕西,当地人把鲤鱼做成了奶汤锅子鱼。
所谓奶汤并不是加奶,而是用鸡、鸭、猪骨、干贝、海米、火腿等煨成的高汤。将鲤鱼切块后,与姜葱同炒,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