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的,这也是徒家人的通病,这年头识字率还算是比较高的,虽说暂时还比不上宋朝那会儿,但是差得也不远了,因此,读书人只有没地方安置的,没有不够用的,因此,杀几个文官,根本不心疼。
这也是难怪,据说当年太祖当年家里也是个小地主,总算是衣食无忧,偏偏摊上个知县,听说他们家有个祖传的宝贝,为了讨好自己的上司,一个蒙古人,硬是污蔑他们跟反贼有勾结,所谓破家县令,灭门知府,太祖全家算是倒了血霉,几乎被杀了个干净,最终太祖带着年幼的弟弟爬狗洞逃了出来,先是乞讨了几年,然后就干脆真的投了义军。那个县令就是个汉人,太祖后来打下了县城,直接就将那县令千刀万剐,挫骨扬灰了,后来一路征伐,发现许多在元朝为官的汉人比那些蒙古人还有酷烈一些,为了讨好主子,无所不用其极,尤其他们对很多事情知根知底,做起事来更是不留余地,因此,对读书人便生出了鄙弃之心,后来开国之后,虽说不得不重新启用读书人为官,毕竟,太祖手底下一堆泥腿子,叫他们拿着刀子砍人,那是不在话下,要是让他们为政一方的话,那纯粹是祸害百姓了,因为他们实实在在根本不懂该怎么做,好心也能办坏事,加上也要收士人之心,重启了科举,还启用了前朝的一些进士做官,但是心里面,对这些人却是半点也不信任的。就像是孔家、孟家,元人那般残暴,他们照样做着自个的衍圣公,孟子被封了亚圣,孟家也是过得很滋润,这让太祖如何相信读书人的操守!
太祖之后,徒家人依旧沿袭了这样的作风,只不过面子上做得更好看一些,不像是太祖太宗一样,一点点小错就揪着不放,恨不得将人填草扒皮不可。哪怕是原本对读书人还算敬重,但是看得多了,也就知道了,这些人别看读的是圣贤书,但是多半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都是一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主,心眼多,会钻营,对他们没必要太客气。
承庆帝这会儿这么说,也是看着徒景年对自己那些老师非常客气,担心儿子被那些腐儒教得迂腐了,真相信什么圣人之言,觉得那些文官多高风亮节呢,徒景年却是点了点头,笑道:“爹说的是,两宋的时候,赵家与士大夫共天下,也没能叫他们真的都对赵家感恩戴德,死心塌地,何况,暴元屠戮中原,真有那等忠直之人,也难以幸免,留下的自然多是蝇营狗苟之辈!”
承庆帝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话间,马车已经差不多出了这些勋贵扎堆的坊市,往东市而去了,街市上热闹了许多,承庆帝见徒景年的目光落到了路边那些卖诸如面人、糖葫芦的小摊上,不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