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当副系主任,是他的导师把事情拦了下来,说张老师那时刚40岁,正是经验够丰富,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是出科研成果的巅峰期,要保证他的时间精力都用在刀口上,不能让他俗务缠身,于是张老师就一直没担任任何行政职务。后来他导师快要退休了,张老师当上了系主任,后来又当上了院士——他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这时候要提拔他当清华副校长,又是他导师反对,说张老师正当壮年,不要让他管理**务太多。张老师是五十岁时才当上的副校长,副部长,因为他那时自己做科研的巅峰期已过,他的重心可以转移到教学和管理上来了。”
卫旭忽然腼腆的一笑,小声说:“我从本科起一共跟了张老师7年,这七年里面张老师的心态有比较微妙的变化。我刚开始跟他的时候,他是很烦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的,比如学校叫他去开什么表彰大会啦,部里叫他去干嘛干嘛啦,他很讨厌那些个事,能不去就不去,不得不去的时候就会背地里抱怨两声。那时候他喜欢别人叫他张老师,不喜欢别人叫他张校长,张部长。但是七年过去了,现在他听别人叫他张校长张部长,就有点喜欢了,部里叫他出席什么什么,人大叫他去干嘛干嘛,他虽然不明说,但是能看出来,他还是挺乐意去的,而且去的时候还有点小得意.......”
毕岚哈哈大笑:“年龄不一样,追求不一样了嘛。人哪能一辈子永远停留在一个阶段。”
卫旭笑,继续往下说:“我运气非常不错,我开始跟张老师的时候,正是张老师兴趣从科研转移,但是还没转入仕途的时候,那时他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指导学生上。张老师在指导学生方面,有特殊天赋。张老师对学生的资质,能力,兴趣所在比学生自己还清楚,他总是给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而且每个指令都是非常清晰的,每个步骤都是循序渐进的,一步歩的引导学生。学生上手时不会觉得太难,有兴趣往下做,完成一步后再进入下一步,而且完成一个项目就能出paper,这样就给了学生信心和肯定,愿意不断的去努力。”
卫旭看看毕岚,有点不好意思的说:“其实我本科的时候,同班还有一个同学,跟我成绩非常接近,有几个学期还是他第一,我第二,我先下手为强的跟了张老师读直博。张老师一年只招一个直博生,于是他就跟了我们系里的另一个大牛读直博了,那位导师也是海归,也是长江学者,也是院士。但是他导师指导学生的风格跟张老师不一样。只给一个总指令,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那位老师做得非常尖端,他的课题非常难,学生做啊做,一头雾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