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都曾赞曰这曰这方寸之间的文章亦可比得上数万雄师,如今慷慨陈词满座皆赞。
这几人一带头,随后朝中群臣亦是络绎不绝,除了蔡邕碍于与刘毅的翁婿关系不便出言之外几乎所有官员都有劝燕王登基之语,军中将领的表示就更为决然,以禁卫军统领朱明为首一干武将可谓披肝沥胆!这还是因为大战方歇燕军主要将领都在外不得而回,否则想象一下众将齐聚的场面定是极为宏大!最后还是朝议大夫并州刺史孔融出面做了最后的总结,除了群臣前番之言外他的重点便在燕王对于教育的贡献,单只一个幽州书院就是千秋之功!论口才孔北海不会在陈琳之下,地位名声更是高出甚多,由他来做这个总结很是合适。
此次早朝历时最久,无论你从任何角度来看燕王都是众望所归,刘毅数度沉吟之下还是决定要细加斟酌,并没有当朝做出决定。而到了第二天,燕王府前便上演了更为盛大的一幕,此次不仅是朝中百官重臣,还加上了数大商家以及幽州学院数千学子,北平百姓闻之亦是欢呼雀跃不止,最后整整数万人围观盛况。燕王不得不出府相迎,其时欢呼之声响彻整个北平,戏志才适时的献上带有各方大将署名的绢帛,王玺亦言此乃天象所显,刘毅数度苦辞众人只是不依,最后不得不答应了群臣万民让他登基正位的请求,消息传出燕地一片欢声!
稍加留心就可以看出这所有的一切很明显有着被操纵的痕迹,虽然刘毅不用在此中亲力亲为可却不会出他的意思所表,说是一场戏并不为过,但这场戏却是在刘毅登上帝位之前所不可或缺的。所谓名正才能言顺,帝位的交蘀岂能轻易为之,但有一丝疏忽即或现今慑与威势之下无人敢言可千百年后又岂能不为人诟病?刘毅的确无法去预测后世之人对他如何加以评述,但眼前他要将一切做到尽量的完美。
燕王金口一开这登基之举便是尘埃落定,不过这仪式操办起来亦要破费时日,首先一处便是大修天坛,登位之日燕王将亲率文武百官在此祭天,前方除必要坐镇的大将之外亦要赶回京中襄此盛举。按照刘毅的意思与王玺的推算,这最吉之日便在今年八月初八,燕地军民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来为燕王登基精心准备,时间倒是颇为充裕。
自北平建都以来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不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亦不是那种大都市的繁花似锦,而是燕王为祝贺先帝生辰而组织的那场阅兵之会,想来距今已有六年之久,此次新帝登基将会有一次比前番场面更为盛大数倍的阅兵。闻听此讯所有的燕军士卒对此都期待不已,这将是他们对将军对皇上表示自己忠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