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是各军整补的时期,在人员的选择上采取了轮换制,整个培训过程为期三月,几乎全封闭!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参加这次培训的,就说对什长的要求,首先他必须能够写出自己麾下所有士卒的姓名与籍贯,包括他们的家庭状况,有无婚配等等,连自己属下十几人都不了解的什长在刘毅心中就没有那个资格担当!然后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要能写出至少两次亲身参加战役的体会与心得,这两处有一处不合格便难入武院。
这些要求乍听起来很是简单,可在汉末之时识字已经是一件颇为了不起的事情了,士卒们则大多数都是文盲,若非刘毅从建军之始就对此处极为重视将读书习字也写入士卒的操练规程的话,现在的他也不敢用这样的要求去限制那些军中最为基层的军官,在这一点上刘毅带人亲自把关,没有任何情面可讲,哪怕会因此失去一些人才也在所不惜,他早就在军中打下了基础,做不到只能证明他们没有学习。
好在此次的结果是令刘毅欣慰的,幽州军参加考核的什长之中过八成的人员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此乃他多年治军的一处体现,当然那些字迹丑陋也罢,词难达意也罢,只要能够清楚的表达出来刘毅会尽量的去放宽这些方面的标准,因为那的确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的。
此次之事从北平集会之后开始筹备到各处人员全部确定花了将近两月的时间,这已经是极高的效率了,恐怕也只有幽州军可以做到这一点。按照具体的统计数字,参加培训的有校尉五十人,司马三百人零七人,军候一千一百一十三人,屯长一千四百六十七人,队长一千五百人,什长则有三千,总共人数在七千上下,涵盖了刘毅军中从上到下几乎所有军职,可说是幽州军史上的空前盛会!
如此多的人数需要的师资力量显然也是极大,不提刘毅与极为军师连同众将,他亲卫营的教导营全部上阵,武院之中的教授也一个不缺,这些教授基础几乎都来自当年朱隽与皇甫嵩携来的那些大汉军校,刘毅在其中挑选了一部位补充入军,其余的便进入了幽州武院之中,这些年来也不断有人加入且在摸索之中总结出来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如今武院之中的教授共有五十七名,他们按级别享受着从军候到军司马的待遇,其中的佼佼者更等同校尉,加上刘毅身边的亲卫营,就能按照士卒们的级别进行不同的教学,这个数字也是按此确定的。
其实最初刘毅设立武院提拔这些教授除了军中教学之外还曾有着一个设想,在二战之中,不管德国是否战败,其罪行是否罄竹难书,可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考虑德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