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做事也带了几分江湖气。
说实话,福临很想将写诗之人拉过来辩驳,可理智还是压倒了这种冲动。他摇摇头:“单凭此事杀人,太过兴师动众。先看着,如果此人还继续蹦跶,”说着,他的神色带了一丝狰狞,“弄哑了他,再找个机会废了他的胳膊,我倒要看看,一个只会靠嘴吃饭的文人该怎么活!”
作者有话要说:
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明我有多累。宝贝们,晚安!
第八十章
东南文人们的文学社起得轰轰烈烈,众人议论当下的种种,然后开始还念前明。说实话,他们也想不出有什么可怀念的,百姓生活似乎更好过了,小冰河时代结束,也没有什么大的灾荒。好不容易出了个洪涝灾害,朝廷处理得还挺好。再想想,似乎朝廷所做的最不好的事情,就是不让他们统统去做高官。当然,他们是视名利如粪土的高士,怎么能说这种事呢,只好另辟蹊径,开始纷纷哀叹,世风日下,女子也不裹小脚了,还能随便改嫁,想当年,妇人守寡都是有牌坊的!可现在呢?朝廷居然支持改嫁!改嫁还有二两银子拿!当然,还是有妇人知道廉耻的,死守一辈子,却不见贞洁牌坊的半块砖头,说起来,大清建国后,连半个牌坊都没有发过!
福临没有想到,这么久远的寡妇改嫁事宜又被扯了出来,心情大好。只能从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身上找茬,这就是证明了自己做得比崇祯好,至少,贪官比那个时候少,百姓生活比那个时候好,这就是对一个皇帝最好的肯定。
至于那些唧唧歪歪的人嘛,福临只是命人记下了他们的名字——有本事你们就不要参加科举,一辈子怀念前明去。千万不要一边惦记着做朝廷的官,一边又惦记着骂朝廷的不好。
福临忽然发现,做为一个皇帝,自己还是相当称职的,有了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他梳理了一番目前的情况:火器正在研发中,百姓有了玉米土豆这种耐饿好种的粮食,水军练得有模有样,经济也有所发展。唯有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就是八旗了。日子好过了,八旗躺在功劳簿上吃香的喝辣的,又不事生产,一个个的都成了老太爷。可是,八旗又轻易动不得,福临想得脑瓜子都疼了,轻轻的叹了口气,在纸上重重写下“八旗”两个大字,随即又命华孟安端了个火盆进来,将纸烧了。
华孟安自从做了乾清宫的总管太监后,也读了书,认识了一些字,一看就知道皇帝在烦些什么。不过他的优点就是管得住自己的嘴巴,一言不发,静静的站到福临身后帮他揉着肩膀。
福临昏昏沉沉的,华孟安的手在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