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连这些宅子的修葺问题都由当地总督和驻军都统主动孝敬了。
殖民地总督在法律上是只有皇上能有任免权的,他们代表天子统治整个殖民地,但事实上,殖民地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是分家的,掌管外交的叫总督,军事方面由驻军都统独立管理,经济贸易则全权掌握在经济总长手里。在这个已经变得物欲横流的世界,有钱的就是大爷,于是,这些拥有爵位又或者在朝廷里身兼要职的经济总长俨然就是殖民地的太上皇,只有他们过得舒心了,大家才能过好年。
总督和都统巴结讨好经济总长已经成为了这种体制下人人都知道的潜规则,包括康熙都很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会把经济总长像是赏赐一般奖励给他看重的人,因为这就是奖励。
禄以养廉,这是从三国刘阿斗时代就传下来的官场制度。虽然不敢说彻底杜绝了贪赃枉法这种行为,但也确实大大降低了官员为了钱财铤而走险的几率,吃饱饭了才有力气谈抱负。当然,这样的制度不是没有风险的,极有可能让朝廷入不敷出,开支压力过大,所以才催生了现在天朝与另外一个时空里截然相反的钱财观念。
而自明朝郑和开拓了广袤的殖民地始,朝廷里的财政部就再没因为缺钱而捉襟见肘过。
专门开设一个财政衙门管钱,不是隶属于户部中的一个小分支,这也是从明朝开始的制度,连外交、海关、教育、统计与反贪在内,曾经的六部如今已经发展成了十二部,职务和权力分的更细,皇上的集权统治却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各殖民地的总督和都统分别隶属外交部和兵部,考校他们业绩的是吏部,监管他们的则是反贪部和皇室从不会对外提起的谍报组织,但真正掌控他们任免权的还是康熙。
而巴结胤祚,就是一条通天的捷径。
虽然说胤祚被过继给了康熙早夭的弟弟,但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康熙这哪里是过继,明摆着是在给自己宠爱的幼子铺路。各地总督和都统有理由相信,无论他们是想调任中央,还是继续留在殖民地作威作福,不过是胤祚一句话的事儿。
本以为胤祚一个只有八岁的孩子喜欢的应该是新奇好玩的玩意,各位总督、都统想尽了办法从殖民地搜刮新鲜事物送回大清本土,结果胤祚却表现平平。
直至有一地出身乌雅氏一族的驻军都统直接真金白银的运回北京,获得了胤祚的大加赞扬之后,各地总督和都统这才醍醐灌顶,他们得来的“荣亲王喜欢钱”的消息就是很直白的字面意思,全无敷衍之意,出身皇室的荣亲王就是这么俗不可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