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承却注意到了阿拓舞刀时的一个小动作,那就是他收刀时手腕会有不自觉地一抖的动作,这是拓跋珪自年轻时就会有的习惯,当年他和诸葛承解释说这样是为了能够甩掉一点刀上沾染的血迹,方便后续对刀身的保养。
到这种程度就绝不可能是巧合了,那是他自己悟出来的东西,只有他手把手教养着长大的孩子才会这样原封不动地继承那个习惯。
是的,建康那里的齐王是假的,眼前这个才是真正的齐王拓跋嗣,大魏天赐帝拓跋珪的长皇子。既然他是拓跋嗣,那么他接近小豆子的目的就再明显不过了,北面看来对虎牢关肯定是另有所图,那个盟约一定是个幌子,北面依旧亡我之心不死,几年之内必定南下。
那么,要不要提醒小豆子让他注意防着他身边的这个亲兵呢?
不行,虽然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北面在打虎牢关的主意,但他们的计划是什么,会有什么配合,目标只是司州还是整个南边尚且都不清楚。此刻就提醒小豆子的话,万一那孩子露出什么破绽让齐王看出来,岂不是打草惊蛇坏了大事?
可是,如果不说的话,难道就这么看着小豆子一步步踏进火坑里去吗?
在诸葛承还在一个人天人交战的当下,毛小豆和拓跋嗣已经提前告退准备就寝去了。这两个人似乎真的很投缘,诸葛承等到他们熄了蜡烛后特意兜到他们俩住的那侧厢房外面,还能听见两个人在里面低声聊天和轻笑的声响。
这样看起来,他们就好像诸葛承和拓跋珪当年一样,明明熄了蜡烛准备睡觉,也明明知道明天还有事要办,却偏偏有聊不完的话题。
从天文地到社会民生,当时的他们是真的无话不谈,也是真的不吝于向对方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正因他们太过于了解和赞同彼此的想法,所以才会在那个最根本的点上出现矛盾时,分得这么撕心裂肺。
阿拓,一出悲剧要在我的面前上演了,孩子们作为我们那场悲剧的延续,在你的授意和我的漠视之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