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过于巨大,是造成中国皇帝不幸的根本原因”。一般的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心理有问题的皇帝呢?对于这些,前人写到皇帝时很少涉及,因为我们的传统,就如庄子所说,是“明于知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张宏杰打破了这一点。
比如,前人描写和评论光绪皇帝,都是着重他的不幸和慈禧太后的专横,很少有人探索这位皇帝的心理。当时的群臣被简单地分为“帝党”与“后党”,“帝党”主张变法改革,“后党”顽固保守,光绪与慈禧的冲突被简化为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其实光绪四岁进宫,慈禧太后对他寄托了很大希望,而光绪性格内向,胆小、暴躁、偏执、骄纵,而又缺少办事能力。慈禧的希望逐渐落空,从失望到最终绝望。又因为康有为一班人操作不当,最终导致“戊戌政变”。作者认为,光绪的心理问题与清代的帝王教育有关。清代的帝王教育方式是适合实施于强者的,天生弱质的光绪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教育之重,他被压垮了。
在对这些皇帝的描写上,作者的分析是有趣的。例如他写西汉末年篡位的王莽。王莽的本意是要做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完人,结果一不小心成了人人得以诛之的乱臣贼子。是为了“挺身拯救这些可爱的人民”呢,还是被至高的权力和巨大的利益所诱惑呢,最后恐怕王莽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从心理的迷宫转入历史的迷宫,张宏杰写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篇“心理咨询记录”。朱元璋想通过大批量杀人达到“天下大治”,后来他发现“杀人也没法治,总不能把天下人都杀光吧,所以请先生来给看看”。作者坦然以心理医生的身份说“此患者疑似伴有情感焦虑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并有攻击性施虐倾向”,然后根据《英国克氏医学全书》对朱元璋“偏执型人格障碍”、“攻击性施虐倾向”和“心理病态”做了分析。你可以不同意作者这些独出心裁的描写和议论,但细读下来不会对你没有一点启发。中国皇帝制度太久远了,并已深入人心,因此多方面考察与研究皇帝很有必要。
很久以来,国人有个皇帝情结,迟迟不能完全消退。这反映了人性对权力的渴望——社会上存在权利不平等,人性中想要追求最高权力的渴望就不可遏制。这如同排队按顺序上车一样,这种排队制度建立不起来,就不能制止许多人在上车时争抢。中国的皇帝大约是世界上权力最大的,因为从理论上讲,他兼有四大权力:一是政权。皇帝是国家的首领,他对全国的土地和人拥有无限权力。《诗经·北山》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人的胆子超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