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地是胤礽的太子太傅,他一升职,岂不代表着太子势力实力大涨?
战事最是耗粮草,大清之粮草库存已经尽量运送前往前线了,兵器库存量也随着支援在逐渐减少。
胤礽将这事呈递至各部院,又写下信,禀告这些日子以来的政务处。又一次询问康熙:各国将派使臣前往大清来觐见汗阿玛,英格兰使臣预见约有两个月后到达我国之沿海,儿臣预测,若是法兰西国王听闻此事,也定会再次派遣使臣前来,而葡萄牙、荷兰等不甘示弱。
此外,朝臣有臣子上奏弹劾,曰:朝鲜王国使臣上书时未避讳儿臣之名讳,应给予警告及严惩,儿臣并未觉得此事有何大不了,然礼部官员一致因此事而上书,认为此并非仅仅事关儿臣,而是朝鲜王朝不敬我大清皇太子,不畏我国之威致,他们请儿臣严厉惩治朝鲜使臣。此事,恐怕还需汗阿玛来定夺。
哪有太子因为附属国未避讳自己名字而发怒下令严惩的,这事儿只有皇帝能干,明显就是坑的事情摆在眼前,胤礽才不会上当呢!
胤礽对康熙道:儿臣知自己在朝中有许多人不喜自己,他们若真反对,可与儿臣面对面,于国家大事上打败儿臣,而非使这般幼稚之手段,这让儿臣以为自己在朝中的对手全是小学生。
唐宋以后便称呼“小学”为字学,读书识字,而小学生这个词,参考国子监之“监生”,大概是启蒙读书识字的孩子学生之意。
康熙接到太子之信时,笑容满面,询问太子在京城之中如何处朝政,听说他将各部院臣子皆使唤上了,帝王还挺欣慰:保成终于能独立担当大任了,朝臣愿意为其做事,可见太子之执政能力已然成熟,有他在京城应当出不了什么乱子的。
便有人趁机在军中散布流言:“殿下将朝廷重臣皆使唤在手,若是皇上出征有了意外,太子不就可以顺利继承皇位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