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一些法律制定上比整个欧洲社会都要完善呢?
就像劳动保护法,就像儿童和妇女的权益保护,就像农民的权益保护,等等,等等。
按照拜伦的了解,这些法度会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上层阶级的利益,想要促进这些法度的推出,必是经过很长时间惨烈的政治博弈和利益交换才行的。而这些斗争必会拖累整个社会的发展,给整个国家的进步制造负面力量。就如英国这二百年来的局面一样,就如1814年在曼彻斯特爆发的那场彼得卢大屠杀。
1813年第六次反法联盟结束,欧陆虽然出现了和平的曙光,可英国国内却纷扰不断。长久的战争让英国国内压力山大,经济凋敝,税收的常年居高不下,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不断升高。激进派鼓吹民主改革,与当权派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1814年,英法合流开启,欧洲和平的曙光照耀了整个大陆,但英国国内的税收政策却持续走高,不见半点缓和,更不要说是下降。而且谷物法等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损害了底层阶级的利益。4月,激进派在英国的工业重心曼彻斯特的圣彼得广场举行8万人大会,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废除谷物法和取消禁止工人结社法。大会组织者邀请英国激进的政治改革家亨利·亨特讲话。曼彻斯特市政长官命令军警逮捕亨特,遭到群众反对。事先已聚集在会场上的军警和骑兵立即出动,肆意砍杀和践踏手无寸铁的群众。顿时,血溅广场,有100余人死亡(其中有7名妇女),2000余人受伤。事后亨特等许多人以谋叛罪被监禁两年。英政府于同年11月颁布六项法案,禁止集会、游行,限制出版自由等。法案被群众称为“封口令”,激起更强烈的反抗。
推崇自由主义的拜伦更是对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大大不满。但本身作为贵族资产阶级中一员的他却也知道这场流血牺牲是有意义的。鲜血让英国社会各阶层都感觉到了危险,有了危险他们才会警惕。所以,有着光荣革命的经验与教训的英国统治阶层良好的吸收了这次的教训,尽管王权和议会及议会内部还会时有矛盾,但大家都认同一个‘真理’——即政治变革中的矛盾不应体现为战场上交锋,而是议会中较量,‘妥协和改良’成为了英国各阶层解决利益纠纷的最佳办法。同时英国也开启了又一次的信仰改良模式。此前英国对非国教徒较苛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