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不复杂:一是盒封保存不见光,避免清扫擦拭,以及挪动类的物理磨损。同时,基本没有人为接触,不会有油、汗等污染侵蚀。所以不会出现因“玻璃质老化”而形成的包浆层。”
“但最关键的:胎釉质量顶级。即高纯胎土,高纯釉料,高温烧制,釉面坚硬致密,抗老化能力极强。”
“很少见,但并不难鉴定!”
林思成拿出放大镜,又把碗斜了一下:
“再是保存的好,外面再新,但经过了上千年,瓷器内部必然会发生变化…看这里,这是釉内矿物质结构重组,形成的絮斑和水晶状结晶体…如果过仪器,比如X光,玻化仪,更是一目了然…”
几个人齐齐的往前一凑:放大镜底下,隐约能看到像玉石内部才有的那种乳白色絮丝,以及微亮的透明斑点…
王齐志和赵修能对视了一眼:是不难鉴定,但这是见过,了解过的前提下,就像林思成这样。
就像他俩,够见多识广,但今天才算是开了眼。
叶安宁倒是听过,但也没见过。
她想了想:“故宫中好像有。”
当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法门寺地宫(陕西宝鸡)中出土了二十多件瓷器。除了十三件越窑青釉秘色瓷,还有八件唐代邢窑白瓷。
因为全是盒封窖藏,二十一件古瓷基本没氧化,刚挖出来的时候,吓了专家一大跳:比新出窑的还新。
之后,十三件秘色瓷被送进陕博,那八件白瓷则被故宫借走,然后就成了刘备借荆州。
但那是故宫,珍藏有什么样的稀奇物件都算不上稀奇。
就林思成知道的,民间珍藏年代最久的“如新”瓷,是佳士得从英国征集的明宣德青花梵文僧帽壶,距今不过六百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