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成,要不咱们先放放,先研究澄泥砚?”
林思成点头:“当然!”
所谓贪多嚼不烂,不是不研究,而是要分清楚主次。
“对,先搞清楚澄泥砚再说!”
王齐志拿起澄泥砚的档案,信手翻了翻,“忘了问你,那位姚所长怎么做的手脚?”
“很简单:他隐瞒了几点核心工艺和关键数据!”
林思成细心解释,“澄泥砚的练泥工序,最核心的就是阴干:因为砚胎比较厚,不像瓷器,只有薄薄的一层,所以泥胚在阴干过程中必然会收缩,然后干裂。”
“为避免这一点,必须在陈腐之前加入增塑剂。但因为工艺失传,具体加的是什么,无从可知…姚所长第一次送来的那份资料中,就没写…”
几个人凑过去瞅了一眼:这次写了,留石!
“不就是滑石粉?”
林思成点了一下头。
其实,原始配方中加的是黄丹,也就是铅丹。除了可以防裂,还能当做助溶剂,降低泥料烧结温度,避免高温导致砚台瓷化。
更能促进泥料玻璃化,提高砚体密度。澄泥砚所谓的“坚如铁石”、“贮水不涸”,就是这样来的。
但这玩意有个缺点:配比稍有错差,会和澄泥中的其它原素反应,出现起泡、无光、乃至表皮剥落的现像。关键的是,平衡点极难掌握。
看这几件澄泥砚样品就知道,澄泥砚研究所还在试验阶段,只知道要加黄丹,却不确定该加多少。
其次,燃料。
古法烧澄泥砚,用的既非煤,也非柴,也不完全是第二份资料上所写的“半湿稻糠”,而是半湿牛粪。
之所以要“半湿”,是为了避免窑炉内升温速度过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