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和陈朋专程来拜访王教授…”
这还差不多。
王齐志点点头,领着两个进了实验中心。
办公室就在实验室的旁边,路过时,听到林思成的声音,两人下意识的停住,隔着玻璃看了一眼。
实验室很大,林思成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两张纸,朱开平(博士)站在一边。
底下还坐了一排,一手笔,一手笔记本,写个不停:
“朱师兄,从传统的脱盐方法、或是已经经过系统论证的技术角度出发,开辟新的论点,这当然是好的。比如纸浆包裹法、电解脱盐法(铜器保护技术)…”
“但如果做垂直细分,一是可发表期刊的的影响系数太小,二是重叠度太高,三是难度太低…可能我们论证实验才做到一半,突然发现,别人竟然把论文都发表了?等于之前全做了无用功,费时费力还费钱…”
“所以,一定要把护城河加宽,宽到别人想追也没办法追的程度。其次,最好是单独开辟赛道…我说两点,师兄你参考一下:古代铜器防锈,除过髹漆之外,也会用到桐油、蜂蜡、树脂…那为什么能防得住?”
“道理其实和刷漆一样:其中的生物物质吸附成膜,即防水又防氧,为铜器提供保护…但具体是哪些生物物质,却没人研究过。
又具体生成了什么膜,具体是保护的作用多一些,还是缓蚀的作用多一些,更或是形成了生物降解作用,更没有人研究…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
朱开平静静的听,好久,他皱起眉头:“师弟,那已经涉及到生物技术的层面…”
“对!”林思成点头,“但没谁规定研究文物保护的就不能研究生物技术…我们研究的是铜器的防锈技术,管它是化学、生物,还是物理技术,能防锈的技术就是好技术!
再说了,植物提取而已,顶多再研究一下氨基酸和衍生物,对朱师兄而言,又不是特别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