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的镇馆之宝,《怀素帖》。
当然,有人见过,就会有人仿,但绝对仿不这么真:「项元汴印」中「汴」字末笔不上挑,这是为避“南宋迁都汴京”而讳。
继续往下:一方长方朱印:宝笈重编。之后又一方:避暑山庄。
前者为《石渠宝笈》续编鉴藏印章,旨为补录乾隆后期至嘉庆初年新入宫的书画1800余件。
后者为清代皇帝避暑之夏宫,承德避暑山庄。
这两方印,只代表一个意思:嘉庆御览,清廷内藏。
再再往下:画纸边缘,还有半方九迭篆的朱文残印:礼记司印。
不是印不全,而是这方印本就是骑边印,只盖半方。如果是全印,应该是:“典礼纪察司印”。
这是明代宫廷内府的核心鉴藏印章。
林思成微吸凉气:为什么同一名家,同一时期,同一篇幅和同质量的作品,有的成交价格却是其它作品的两倍甚至更多?
原因就在于此:递藏有序,名家鉴藏。所以,就凭项氏鉴藏,石渠收录,这幅画至少涨一半。
如果还有“典礼纪察司印”呢?明清两代宫廷内藏,再涨一半。
所以,这画何止是六百万?
但这对父子,只要两百万…
仔细再看:虽有老旧迹像,但画绢微黄,墨彩清晰,朱印鲜红。
包括装裱也一样,虽是典型的明代风格,但老化的迹像很浅。如果只靠眼鉴,绝对不超过一百年。
关键的是,画纸边缘,密密麻麻七八个孔,这是做过多少次检测?
之所以做这么多次,原因就只有一个:鉴一次假一次,就只能换个地方再做。
但不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