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xt_106">“怎么样?”江昭问道。
“五十三名。”
江昭微微点头。
一般来说,一甲三名,二甲六七十人。1
论、判、诏、诰、表第一的成绩应该是把苏轼的综合排序拉高了不少,达到了二甲末的水准。
一如苏辙,七十八名,差不多就是三甲前列的水准。
当然,考了二甲末或三甲也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
实际上,哪怕考中了进士,都还有一场考试,也即庶吉士考试。
一般来说,一甲三名是直接授予官职,入职翰林,任职翰林官员。
所谓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翰林院就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的摇篮。
二甲与三甲进士也有机会入翰林,也即庶吉士考试。
过了殿试,礼部还会举行一场选拔,三四百位进士选出三四十位庶吉士,一齐入翰林院学习深造。
这些入翰林院学习深造的进士,暂时不会被授予官职,经过三年的深造学习,还会有一场考试,名为散馆考试。
三四十人,有三四成的人可以通过散馆考试,就此留在翰林院,正式授予翰林官职,于翰林修书,自此可称出身翰林。
上岸的十几人,也就是三年一次春闱大试,普天之下万万读书人中最为优异的存在。
一届,几十万学子,选出过万举子,又选出几百进士,几百人又选出十余人,可入职翰林。4
这十余人,前程无量,就算是熬资历都能熬到三品。4
当然,因政治争斗和身体因素,实际上也就五六个人有机会熬到三品,其余的要么是遭到政治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