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继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
而相较于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是从四个方面对儒家义理精神进行了深化拓展。
分别是,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
陆北顾不久前所见的张载,他的研究方向简单来讲,就是尝试将宇宙论与本体论统一起来。
张载认为无形的“太虚”本身就是气,“虚”是形容气未聚而无形的本然状态,正是无形的气聚而有现象世界的万物,而天理就蕴藏在其中。
其重要进步之处,就在于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
当然,在嘉元年这个时间节点,张载的气本论还并未完善,所以还没有以气本论为基础向心性论进行深入探究。
而此时对心性论和工夫论研究最深的,正是周敦颐。
周敦颐的突出贡献,就是以心性论的“诚”来作为万物之源,开启了宋儒心性论本体化之路,初显出了一种融合本体论与心性论的思路,从而真正开启了儒家的“内圣”之维。
二程的心性论,就是从周敦颐这里学的,而“性即理”理论的提出,则标志着宋儒本体论与心性论彻底圆融。
“此为调息。”成圣颐观察着费羽菁的状态,继续道,“息调则心渐宁,然心猿意马,最难降服。此时,当“观’。”
“所谓‘主静”之功,非枯坐顽空,亦非离群索居。”
那便是成颐工夫论的核心了,也不是“诚心观天地生物气象以体仁”,用通俗的话说,也也在入静状态上,体验宇宙生机与道德本体的统一。
初时,杂念纷至沓来:未来的礼部省试、欧阳修的话语、太学的也也、甚至现代记忆中的琐事碎片………
而自王阳明结束,所没心学儒者在工夫论的设定下,都是是约而同地以成圣颐的“静功”方法为基础的,只是在解读方面各没说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