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许多年轻人心头最关切之事——文风,以及与之休戚相关的科举。
陆北顾的心弦也悄然绷紧,这正是他今日最想探听的消息之一。
他微微调整坐姿,目光落在欧阳修身上,凝神倾听。
欧阳修捋了捋短须,脸上惯有的诙谐笑意敛去几分,他环视一周,缓缓道:“太学诸生,乃国家未来之栋梁,然其近些年来文风,老夫实不敢苟同。”
“其文刻意求险怪,堆砌僻典,句法破碎,语意晦涩,号为‘深奥’,实则矫揉造作,全失文章本旨!此等‘太学体’,不过是拾前人牙慧,又掺入些诡谲难解之词句,妄图以新奇骇人耳目,掩盖其思想之贫瘠、学问之浅薄。长此以往,非但文风败坏,士林习气亦将随之浮夸虚诞,于国于学,遗祸无穷。”
欧阳修很敢说,这番批评可谓尖锐至极,直指当下太学乃至整个士林文风的弊端。
而这种文风,其实平常人是不敢批评的。
因为“宋初三先生”的主要阵地就是太学,而自庆历兴学以来的这十几年间,太学有很多大儒加入,近些年来,这些大儒在担任科举考官将这种文风渗透到整个士林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培养使用太学体的人才,令其成为了目前年轻举子群体里最主流的文风。
所以,欧阳修要是想把“比古文体更古文体”的太学体给纠正过来,方方面面所需要面临的阻力其实是相当大的。
梅尧臣轻叹一声,接口道:“永叔所言甚是,此风起于石介先生‘怪说’之余绪,后学不察其意,徒摹其形,愈演愈烈,已成痼疾。文章之道,当如《诗经》、《尚书》,贵在‘辞达而已矣’,岂能以晦涩为高?”
“梅公此言得之!”
欧阳修击节赞同,随后目光扫过在座几位年轻的面孔,包括陆北顾:“故而,老夫以为,革除时弊,正本清源,已刻不容缓!而最直接、最有力之处,便在明年的礼部省试!”
“省试”二字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瞬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