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耳濡目染,或许日后有机会写出一本类似《彼岸传》《陈默传》的传记类书籍.
陈默陷入回忆:“.随后一年里,陈彤、许朝军、张小龙这些如今集团的中流砥柱陆续加入,员工从20人发展到200人。
那时候的我没什么经验,想法很简单,就是我有的,大家都要有。
我们当时想成为BAT一样的巨头,过上好日子。
为了这个理想,大家劲往一处使,就想让彼岸发展壮大,赚更多钱,拓展更多业务,招募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在这里,没有内卷、没有压榨、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剥削.
要让彼岸成为打工人的彼岸,这也是公司名字的由来。
我按照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环境,给大家分配自认为合理的薪酬。
那时候,大家基本靠感情维系,说白了就是哥们义气,有点京东‘兄弟’的几分意味。
后来各部门陆续建立,规模渐成,人数发展到上千人,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也开始不断完善。
在米岸五彩城,一层不够用就用三层、五层,随着彼岸的楼层越来越多,多到周围一些商用办公楼都被买了下来之后就租给了小米。
与此同时,彼岸的各项业务也以令世人瞠目结舌的速度飞速发展。
再后来.我们搬进了彼岸科技园,彼岸从公司变成集团,人数壮大到万人。
小型公司靠哥们情义,中型公司靠规章制度,大型公司靠文化愿景。
如今,
环境好了,衣食住行在园内都能解决,而且价格更便宜;
待遇好了,好到许多员工在彼岸干几年就能在京买房买车;
业务好了,好到已经达到甚至超过BAT的地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