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xt_34">沉取无力,脉力涣散,提示阳气虚衰,无法支撑脉道充盈,与“细脉”的本质有别,但也是反映气血不足。
搏动迟缓直接对应“缓脉”,主脾虚、湿盛或阳气不足。
人迎脉浮取的“空泛鼓指”可理解为阳气虚浮于外,类似“假热”,沉取的“力骤涣散”则对应寸关尺沉取时的“细缓无力”,从唐书中经验来均为“虚证”的不同部位表现。
方言心里默默思考起来。
五脏虚症,其中和皮肤病最为密切的就是脾虚,脾气虚则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敷布,不能滋养元气,诸病因而内生。
另外脾气虚,运化失职,水湿就会停滞,因此如果判断没错,她这个病就是与“湿“有关。
外受湿邪,水湿壅盛,反过来又能困脾,牌为涩因久则脾虚。天疤疮水疱缠绵不断时有渗出液体,大片糜烂。
联系患者长期使用泼尼松(激素)和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剂)后病情复发,西医机制就是“免疫抑制不足导致炎症反弹“。
而在中医视角下,激素属“壮火食气“之物,长期使用耗伤脾阳,造成脾阳虚衰,也就是脉沉取无力、舌淡、还有湿毒内蕴,也就是水疱糜烂、复发加重。
综合上面的结论,方言结合经验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患者应该是,脾虚湿盛,兼感毒邪!”他对着众人说道。
“怎么说?”黄启明第一个站出来询问道。
方言看了他一眼,说道:
“我认为患者久病及长期用药致脾气亏损,水疱渗液、糜烂结痂,湿邪外发毒邪郁肤。”
黄启明听到后思考了下,说道:
“我看她糜烂面覆盖油腻痂皮,根据我的经验来说,这通常与湿热有关,为什么你判断更侧重脾虚而不是湿热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