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曾经两次修订大明会典,在大明会典中,都明确了内阁隶属翰林院的组织结构。
所以内阁大臣是以翰林的资历参与阅卷的。
这样一个人数高达十七人的读卷团队,再加上参与的又是不用刷人的殿试,自然就洋溢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团结氛围。
甚至,说是一次凝聚共识的团建也不为过。
大明早期的时候,阅卷时间较短,只有半天时间。
因为反正也看不完,读卷团基本上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乐呵呵的就把(○),(△),(、)给随便画了。
弘治六年的时候,皇帝觉得这也太离谱了,就把阅卷时间延长到一天,改为隔一日再放榜。
这个老实皇帝的诉求只有一句,大家好好阅卷吧,球球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轻松写意的阅卷氛围,朝廷对殿试卷的防范,也不是那么严格。
按照科举的规矩,不管是乡试还是会试,为了防止阅卷人认出答题人的笔迹,或者隐藏的一些记号,考卷都需要找人重新誊抄。
等到誊抄结束后,再把名字糊住,然后再进行统一阅卷。
但等到殿试,就只需要象征性的糊名,并不需要重新誊抄。
那为什么糊名,是象征性的糊名呢?
因为,在读卷官们画(○),(△),(、)正式打分之前,一甲的前三名已经送去走程序了。
这时候大家是不是发现了盲点…
那为什么卷子还没打分,一甲就已经在走程序了呢?
别问,问就是来不及了,考生都等着呢,你赶紧回去打分吧。
此事在叶盛的《水东日记》中有过详细的记述,因为在景泰二年的那次殿试中,叶盛就是负责糊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