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标志着新石器文化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朴实饱满,比例协调,装饰图案简洁大方,色彩明丽,集实用、美感于一体。
制陶技艺代代相传,犹如黄河之水绵延不断。
至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
至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阳洛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的三彩刻画陶。
但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
关于界首彩陶的诞生,还有一个古老传说。
最初,他们家族只烧黑陶,生产一些日用品。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渊,经过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
他夜间梦见幡台,上面摆放着绿、黄、白三色陶罐。
醒来后,他立即命令附近窑匠做出三色陶。
但是由于当时窑匠技艺有限,烧了三天三夜,只烧出了黄、白两色陶罐,想不出做绿陶的办法。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铜匠经过窑厂。
由于连续多日下雨,铜匠被迫在窑厂内做工。
也就是因为这个,一些铜粉被风吹进窑里。
没想到,这些铜粉竟然改变了陶的颜色,他们生产出来了绿陶。
所以,铜粉就成了他们制陶的原料之一。
当芦家掌握了制作三彩陶的技艺后,开始代代相传,并逐渐传布开来。
到清末时,附近的13个村子都生产彩陶,形成了有名“十三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