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将预先做成的足插入器底钻好的孔洞中,再分别在内底与外底贴上泥条,将接缝挤实压平,再以泥浆抹光。
经对大地湾一期的陶器研究可以看出,此时的制陶者不仅利用器身的内模,而且还利用壶领部(口沿)的外模。
并且熟知泥质泥料与夹砂泥料的不同性能,在同一器物上间隔交替使用两种泥料。
这些事实表明,人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说明这种模具敷泥法并非最原始的制陶方法。
对于其来源尚不大清楚,有待继续研究解决。
但由于模具敷泥法制作工序繁复,加之坯体的形状、大小都要受到模具的限制,因而难以制作大型器物。
且制成的器物形制单调、生产效率低下。
烧制过程中又往往产生开裂及分层剥落现象,造成许多废品、残次品,因而极大地制约了陶器的进一步发展。
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陶器的大量需求。
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制陶工艺逐步发展,以致这种较为落后的制陶方法,被随之而来的新工艺——泥条筑成法取而代之。
泥条筑成法是一种典型而成熟的手制成型方法,在新石器时代是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为长久的陶坯成型技术。
这种方法是先将泥料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
在甘省境内,从距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开始,直至青铜时代,始终以泥条筑成法为制陶的主要方法。
也就是说,甘省彩陶除大地湾文化之外,基本都使用这种制作技术。
应当指出的是,在仰韶文化早期,上述两类方法共同使用。
圜底的钵、盆多为彩陶,仍然采用模具敷泥法。
它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