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豆、漆器豆,一直延续到汉代。
商州紫荆遗址新石器时代黑陶斝,商王武丁时期妇好墓青铜斝,这些都是其中经典。
陶斝,炊煮器,圆口、平底、三足,有三个空心支脚,以便在煮食物时扩大受热面积。
陶斝是庙底沟文化居民在陶鬹启发下创制而成,距今60005300年。
到青铜时代,斝这种器形开始用于酒器。
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陶鬲,就是除了鼎以外,最为常见的器型。
陶鬲,它同时可以作为炊煮器和盛食器,外形特点是侈口、圆腹,有三个空心袋足。
在龙山时代,也就是距今45004000年之时,开始兴起于我国西北地区,然后普及至黄河中下游。
陶制的鬲,即使在商周时期依然在民间继续流行。
二里头文化遗址白陶盉,是盛酒器,有管状的流口和三个空心足。
可能起源于大汶口文化的陶鬹,在龙山时代和二里头时代(距今3800~3500年)的黄河流域被广泛发现。
齐鲁那边除了大汶口文化,还有一些遗址,比如潍城姚官庄文化遗址,这里出土的有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也是饮酒器,是齐鲁地区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的典型器物。
这种陶杯因器壁薄如蛋壳而得名,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胎体熠熠发光,且仅出士于顶级大墓,被认为是重要的礼器。
再就是磁山文化红陶盂,还有磁山文化红陶盂及其支脚。
陶盂,一种平底的炊煮器,在使用时需要用支脚架起来,因而在后来逐渐被更容易使用的鼎取代。
陶甗,炊煮器,使用原理类似于今天的蒸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