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器一周,约2至3条,首尾相接。
最初的鱼纹写实性较强,后来从头部开始简化,进而鱼鳍合并,最终成为一种十分固定的程式化图案,表现为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这次展出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展出的这些都是远古重宝。
第一单元“黄土下的彩色世界”主要表现甘肃彩陶的文化背景。
分为“发现”“泥火成器”“文化兴衰”三组。
“发现”部分追溯了甘省彩陶,于19231924年被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的过程和意义。
也叙述了我国考古学者在纠正安氏的误判,以及完善甘省彩陶历史序列中的贡献。
“泥火成器”部分,从科技史角度展示了陶器从制作陶坯、绘彩和烧制成品的过程,以及敷泥贴片和泥条盘筑两种制作方法。
“文化兴衰”部分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甘省彩陶文化做了一个概要介绍。
这里面的一些代表作,都很有历史意义。
像是鲵鱼纹瓶,鲵鱼纹头部为人脸形象,双目原睁,张口露齿,身体弯曲扭转,遍布鳞片状的网格纹,两侧饰爪形纹。
这件作品形象写实生动,具有鲵鱼、人、蛇三者组合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形象。
第二单元“笔画与色调的奏鸣”,按照时代顺序,介绍甘省彩陶各个文化的主要纹饰及演变规律。
内容上分为“一抹红彩”“从直线到曲线”“激流涌荡”“红黑彩与锯齿纹”“圆形天地”“余音绵绵”六组。
“一抹红彩”展示大地湾文化时期最早出现的彩陶特征;
“从直线到曲线”介绍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图案由简单搭配到复杂构图的演变规律;
由于马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