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印花的辅助装饰,花纹规整细腻。
器底有釉下暗刻的,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印章款;
和少数暗刻,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
黄釉黄釉,为明清两代宫廷中的至尊之色。
日常餐饮所用的盘、碗绝大多数为黄釉器。
黄釉的呈色剂是氧化锑,雍正时在氧化锑中加入不同数量的铁,使色调发生丰富的变化。
此时的黄釉有娇黄(浇黄)、淡黄、蜜蜡黄、鳝鱼黄等,有名的淡黄(蛋黄)为雍正新创,色薄而淡,滋润无比。
雍正黄釉,不像康熙朝那样在素坯的涩胎上施釉。
而是在烧好的白瓷上施低温黄釉,所以十分洁净。
蛋黄釉多见小件薄胎盘、碗器物。
有少量凸雕莲瓣的黄釉盘,口径可达40厘米。
黄釉有里外全黄、里白釉外黄釉之分。
盘、碗的底白釉内,多有青花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篆书印章款的器物较少。
黄釉制品的用途,主要是祭祀用品和日常餐饮。
据《清档》记载:雍正元年正月十六日,怡亲王黄瓷盘六十件,黄瓷碗八十个。
此盘碗上,都配做铜果托果罩。
一般来说日用餐用盘、碗是不必配置铜果托果罩的。
只有盛装供果的盘、碗,便于祭品的摆放才需要配托罩。
清代祭器所用之色,沿袭传统的天玄地黄之说。
按照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配以对应的五色;
青、赤、黄、白、黑来祭拜不同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