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产粮区历来集中在天山南北和阴山、伊犁一带。
金州反倒不适合种粮,天气苦寒,积温不足,产粮并不高。
早年只有九堡十八寨的汉民守着田亩勉强耕种,更多时候还是靠放牧为生。
但随着金州的人口增多,粮食不够吃怎么办?
自有河西商行的马队穿梭在大漠戈壁,将各处的粮食往金州调运,被叫做‘南粮北调’。
而金州的百姓则是卖了牲畜换钱,买粮买物资。
所以,大漠对金州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离开哈密力之后,李骁在大漠驻留了半月,带着营田司的官员踏遍了昌把剌西面的大片地域。
正是后世的昌吉、奎屯、石河子等地,乃是兵团粮仓。
如今已经挖出了成片的地窝子,成了北疆移民最主要的安置地。
“新开垦的粮田,头两年得种大豆。”
天山脚下的荒地里,营田司参军陈冲正向李骁汇报工作。
这三年里,他带着大漠百姓和高昌战俘,硬生生在盐碱地里刨出了数万亩良田,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农业专家。
“大都护您看。”
说着,他抓起块泛着白碱的土坷垃,捏碎了撒在地上。
“这地盐碱重,得让豆子先把盐分吸一吸。”
“等第三年地力养起来了,再种小麦、粟米、高粱,保管能多打三成粮。”
李骁望着远处正在翻地的百姓,他们扶着简陋的木犁,在坚硬的荒野间翻匀着。
如今的土地还没有上冻,勉强还能翻得动,过些天恐怕就不行了。
“大豆是个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