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_84">徐云将自己此前的推导过程飞快的写到了黑板上,薛其坤等人的眼睛也是越来越亮。
高温超导研究在实验上的困境之一就是强关联电子效应,即电子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简单忽略或近似考虑,磁性和电性相互作用同等重要。
例如常规超导体的能隙函数一般是各向同性的s波,但是到了铜氧化物超导体就是各向异性的d波,铁基超导的能隙函数则是s±波为主。
不过徐云搞出这样一手之后,至少在数学角度上这个争议可以杂糅到一起了。
徐云的变换改变了各个格点上占据态相对于空态的相位,即cj→UcjUeiθjcj,。
在一次量子化的表象下,这相当于改变了单粒子局域波函数的相位。
换而言之。
变换后的模型具有张量积的结构,不能混合不同格点的态空间,并且不会混合占据态和空态。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了有数的幺正变换可供考虑。
在JordanWigner变换所联系的自旋视角下,符合条件的也就那么两三个环路而已这是一个全新的配对机制,而且还不是局域配对那么简单.
蓦然。
薛其坤院士又想到了去年7月12日,中科院在《自然》发表的那篇有关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的论文。(//10.1038/s41586023064087)
这可是在继铜氧化物之后,科学家时隔36年发现的第二类突破液氮温度(77K)的非常规超导家族,而这类超导体就存在一种对应的磁场抑制超导转变现象和正常态的线性电阻行为。
导致这个现象的直观因素是Ni离子的2.5价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的两个不同d轨道分别影响c方向和ab面内的关联电子态,而机理上不是正符合徐云所用的推导吗?
而此时此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