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
在这一年,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库珀和施里弗三人提出了赫赫有名的BCS理论。
当时施里弗和巴丁、库珀发现,超导体中的电子会结合成库珀对,所有电子库珀对的运动是相互关联的,并由于声子电子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整体。
于是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同时描述所有库珀对的行为,而不是单独描述每一个库珀对。
这些电子对不受其他电子和晶格的影响,这使得它们可以不受阻碍地运动。
最终在这一年初,巴丁与他的学生库珀和施里弗将这些因素组合起来,以《超导的微观理论》为题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论文。
在同年12月的文章《超导理论》中他们证明了超导相变是二级相变,他们的理论可以解释同位素效应和迈斯纳效应,以及为什么超导态只能发生在绝对零度附近:
在大量的热扰动下,脆弱的库珀对会断裂。
此外,他们还给出了关于比热和电磁穿透深度的理论计算。
于是乎。
超导的BCS理论就构建起来了。
BCS理论的建立,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从微观角度全面综合地解释了超导现象,在理论和实验上是无可挑剔的。
1972年,巴丁、库珀与施里弗三人因为提出BCS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就像牛顿力学配套经典物理、但在微观领域却有些乏力一样,BCS理论很快也遇到了一个瓶颈:
这个理论能够完美的解释低温超导,但在涉及到高温超导之后却存在很多无法解释的情况。
因此物理学界也提出过很多候选机理,目前比较有热度的分别是RVB(共振价键)理论、tJ模型和自旋涨落模型。
这些理论各有优点和缺点,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