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六位亲人。为了纪念这些英烈,陵园内除建有烈士雕塑群像、纪念塔、泪飞泉外,还建有六亲祠、五英亭等。近日又完成了彭公达、林蔚、孙仁的石雕像。这三位烈士都是韶山人民的优秀儿子。三座像均为全身立式,每座高2.3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
彭公达,生于1903年,韶山市永义乡长湖村人。1927年8月在汉口的紧急会议上,他曾与毛泽东同时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他是我党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湖南农民运动、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8月7日,敌人以“罪大恶极”的罪名,将他惨杀在长沙小吴门外的校场坪,时年25岁。为了逼真地表现出我党这位练达、坚贞、足智多谋的领导人,石雕像的外表艺术处理可谓恰到好处:他头戴帽,身着中山服,坚毅的目光凝视前方,宛如企盼革命一定成功。他双手泰然放在背后,显得庄重、稳健、大度。
林蔚,1898年出生,与彭公达同乡,是一位颇具文化素养的革命家,曾于1927年“马日事变”时任湖南临时省委代理书记。1928年1月被反动派杀害于湖南醴陵时年仅30岁,任该县县委书记。毛泽东1950年给林蔚的五哥写信时说:“林蔚同志,死事极可痛惜,将来自应与全国各地死难同志一同有所纪念。”林蔚石雕像的气质反映出毛泽东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身着西服,双手交握于胸前,面部严峻的表情,正好表现出他能文能武,有勇有谋的才智和沉着坚毅、灵壑正气,满腔热血的个性特征。
孙仁,1917年出生于湘乡,后迁居韶山,这位大革命时期的儿童团长,抗战时期的重庆市委书记,既是英勇的军事指挥员,又是杰出的党务工作者。1948年9月7日,他不幸于31岁时在四川武胜县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生前主要从事党务工作,石雕像塑造他身穿长衫,右手拿着一卷书籍或文件之类,左手插在裤兜里。面部表情及其装束姿态似带神秘色彩,反映出了我党在极其险恶环境时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