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我才明白李先生在勤奋上远远超出了我,我自愧不如。」
李恒内心得意,面上却平和地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五四运动以后,近现代有许多家是用中文写外国,而查先生则坚持用传统形式写中国故事,雄厚的文化底蕴远远超出了武侠作品形式。
我一直觉得,您的作品艺术结构不只是东方的,还继承了五四后新文学的创作手段。
作品不仅有娱乐性,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这背后的艰辛和卓越常人无法理解,在这点上,值得我们广大同行学习。」
金庸夸他才情天赋满满,夸他勤奋。
李恒则反过来夸他开创了新形式,把武侠写出了新高度,写出了文学艺术。
都说人敬我一尺,我则敬你一丈。
金庸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武侠,背后更是有过亿的书迷力挺,本该是春风得意。但现实却是,总有一些文化名人以通俗去批判他,批评他的作品只是一味取悦大众,只有粗浅的娱乐性,不入流。
这是金庸先生心中的一大痛处,
如今听到李恒这么夸赞他,金庸心情立马大好,一时间笑容溢满了整张脸。
要知道眼前的年轻人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啊,是写出过《活着》、《文化苦旅》和《白鹿原》的超级牛人啊,其话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重?只有他们这些拿笔杆子的人才明白李恒的伟大。
短短几句话就把金庸先生的情绪调到了最高处,
金庸开心地坐过来讲起了自已接触《白鹿原》的经历:「上半年,我忙完工作后,就电话问居住在羊城的一多年好友,问他内地文坛的情况?问内地有没有出版什么好的书?
值得一看的书?
当时好友就非常隆重地向我推荐了《白鹿原》。
他向我介绍说:良镛,你运气好,现在问的恰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