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国一直参考的是苏联教材体系,一直到21世纪,开始教育改革,希望取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
但改革没多久,顾南夕就穿越了,也不知道教育改革有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
诸葛瑜想要做的,和华国的教育改革差不多,既想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又想要因材施教,增加学子们的主观能动性。
顾南夕:“这可不是一件易事。诸葛先生不打算留下来吗?”
王不喜一屁股坐到凳子上,愤愤不平道:“他把想法一股脑告诉沈括他们之后,就不再管此事了。”
顾南夕面色凝重而忧虑,双眸中闪烁着深深的困扰:“情况不大妙,诸葛先生对我们的成见很深啊。”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
越是被拒绝,越舍不得放下。
在招揽人才方面,顾南夕向来顺风顺水,有时候,人才就像鱼儿似的,自己游进她这片小池塘。
诸葛瑜,是第一个油盐不进,死活不肯留在云州的人。
顾南夕的心情可以描述为很好,男人,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顾南夕和王不喜没有直接去百花印刷厂找诸葛瑜软磨硬泡,而是先去找韦孝之,争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韦孝之虽然已是百川书院的山长,但依旧住在他的小院子里。
韦家人在逛了一圈几个镇子后,最后决定在怀朔镇安家落户,隔个几天才来抚冥镇看望韦孝之。
顾南夕来的时候,他正在院子里松土,打算种几株棉花。
听完两人的诉说,韦孝之头都大了:“恩师如护鸡仔的老母鸡,生怕我们把他的弟子们一网打尽。”
顾南夕接过锄头,帮他翻地,就刚够转身的地方,挥舞几下就够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