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僧究竟预见到了怎样的未来呢?在他眼中,这正是“春秋笔法”的精髓所在。所谓春秋笔法,在他看来就是孔子传承下来的最高明的一种“玩”的文字游戏。这种游戏讲究文字里藏着褒贬,不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巧妙的修辞和精心的选材,间接又微妙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无问僧是很喜欢这种文字和思想游戏的“玩”法的。每当学生追问无问僧的具体看法时,他总是东拉西扯,学生们常常摸不清他的真实意图。无问僧却说自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只是学生们如果没能深入理解他的话,自然就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不太赞成直接给出答案,甚至对西方那种非黑即白的价值观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这种对错分明的观念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在他看来,对错分明就是不给别人留余地,把人逼到绝境。
有人问他:“难道赞同对方的观点也不能说吗?”无问僧觉得,即使自己赞同对方的观点,直接表达出来也是把自己逼到绝境。对方虽然观点相同,但解读可能完全不同。万一对方拿着你的赞同到处宣扬,岂不是让你自己不舒服?
那是不是说无问僧总是含糊其辞呢?其实也不是。对于科学问题,他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他认为必须一清二楚,对错分明,绝不能模糊不清。无问僧把这种既灵活又严谨的观念称为“无问观”。简单来说,就是在人文价值观上“无需质问对错”;在科学研究上则“无穷追问对错”。
有时候科学观和人文观不容易区分,别人就误以为无问僧是个糊涂虫。他也懒得去解释。在他看来,现在东西方之间很大的对立源头就在于“非要分个谁对谁错”。西方老想弄明白谁对谁错,可国家与国家不同,民族与民族也不一样,哪能这么简单地分呢?
打个比方,就拿无问僧最爱的吃来说事。无问僧可是个十足的美食家。天底下七大菜系,他几乎样样都喜欢,但唯独对印度菜不太感兴趣。不过他虽然不爱吃印度菜,却很认同印度菜的营养理念,甚至觉得医院里都该推广这种营养观。这个“印度菜系营养观”的词其实是无问僧自己琢磨出来的。他发现印度菜很多都是糊糊状的,深入了解后,他发现印度人天生就觉得这样的食物才够味、才有营养。于是他就把这当作印度菜系的“营养观”了。你看,这要是非得分个对错,不就又惹出人文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