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基鱼塘,养鱼养鸭养鹅,还能养蚕。
张家村和李家村之间,隔着一道长长的连绵岩石山岗,那山岗上光秃秃的,连根草都不长。
有一天,一个外乡人马骥,逃难逃到了李家村,遇到了李斯。李斯收留了他几天,发现他根本不会干农活,觉得不能白养一个闲人,就建议他往大山上去,说那里有个张家村,也许适合他。
马骥告别了李斯,爬过了岩石山岗,来到了张家村。张家村的张山接待了他。张山发现,马骥既不会种大番薯,也不会养猪养鸡。招待了几天,就打算让他离开了。
马骥眼看自己走投无路,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了一个晚上,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原来,他发现张家村和李家村之间,每逢初一,张家村的村民就会带着大番薯、鸡、猪还有棉麻布料,去李家村卖。而每逢十五,李家村的村民就会带着大米、鸭、鹅还有丝绸布料,去张家村卖。但是,两家往往都不能全部卖出去,交易效率很低。
他算了一下时间,翻过岩石山岗需要半天。于是,他打算带上张家村的货物,早上出发,中午就能到李家村。然后第二天早上,再带上李家村的货物,中午就能回到张家村。这样,两个村子的村民就不用浪费时间在路上,可以经常交换货物了。
张山担心交易的时候,要给马骥支付报酬,村民会不乐意。又怕给了货物马骥会跑路。马骥说:“张山族长,我妻子儿女都在你家这里寄住,就当是人质了。你不用担心我跑路。另外,交换的东西,你们都写好要什么,按照过去的规矩来就行。我不收你们的费用。”张山觉得这样也不错,就答应了。
马骥拿出一叠纸,让村民拿什么出来换什么,都逐条记录下来,写好欠条给村民。第二天一大早,就带上村民的东西前往李家村。到了李家村之后,拿出货物给李家村的人交换。交换完之后,他又跟李斯族长说了一遍同样的话,然后留下一锭银子做抵押,给李家村的村民打了欠条,带上张家村的村民要交换的货物,回到了张家村。
看到马骥回来,张山非常高兴。从此之后,马骥每天两边奔波,开始为张家村和李家村的贸易往来忙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