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的命运往往如同一出荒诞的戏剧。当它穿上上市的华服,便自觉披上了护身符。这时节,若非大股东疯魔附体,大多会像温顺的绵羊般谨小慎微。创新能力这东西,便如同被圈养太久的野马,渐渐失了奔腾的野性。尤其那些头顶“民生“光环的企业,更要戴着镣铐跳舞。任何标新立异的创新之举,都可能触动民众敏感的神经,引来舆论的讨伐声浪。那时节,股价应声而跌,便成了最直接的惩罚。
接班问题更是创业者的阿喀琉斯之踵。若自家儿郎愿接这副重担,只怕也难驾驭那帮功成名就的老臣子。若是不给儿孙留后路,又怎甘心将毕生心血拱手让人?
破解此局的法门倒也不难。对付创新乏力,便去市场上寻些尚未成气候的创新苗子,要么孵化培养,要么直接并购。既可规避风险,又能炒作出一番热闹。至于接班难题,倒有个妙计:让子女另辟蹊径,在新兴产业中开疆拓土。待其事业有成,再以新贵姿态反向收购母体。这等好事,既能让旧主子体面退场,又能让新主人顺理成章上位。
田园集团的掌舵人深谙此道。他那嫡子田松,在疫情肆虐的非常时期,瞅准了商机,创立了“田园生活连锁“。这档子生意看似寻常:替都市人打理菜篮子,专营高端食材的家庭配送。单说这模式,便透着几分理想主义的色彩——省去了市井喧嚣,一键下单即可坐等新鲜蔬果送上门来。这般设想,在钢筋水泥铸就的丛林里,倒也算得一份难得的诗意。
有老一辈的加持,田园生活的根基打得颇为扎实。物流体系、信息系统皆是业内翘楚。只是在这最要紧的技术创新上,却始终差了口气。恰在此时,一个叫李一杲的技术天才出现了。他带着一整套解决方案和专利技术而来,如同黑夜中点燃的火炬,照亮了这家企业的前路。
田松与常见的纨绔子弟大相径庭,他对技术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但这热爱并非源于真正的钻研精神,而是源于一种更为精妙的表演天赋——他能把一行普通的代码吹嘘成足以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若是说军事博主是在炫耀专业知识,那么田松就是在上演一场IT技术的饕餮盛宴。他甚至连一行代码都写不出来,却能在高手的代码前天花乱坠地胡诌一通,将普通的算法描述得玄乎其玄,仿佛能与量子纠缠相媲美。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