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若以此诗博得王母娘娘欢心,我金角大王的一副‘新的披挂’,说不定就到手了。”
瑶池王母素喜诗文,才情出众,对诗词之道颇有研究。
她扭着那丰腴圆润、宛如蜜桃般的翘臀,莲步轻移,行至诗卷近前。
她的目光甫一触及萧辰所书之句,便是美眸流转,光彩连连,眼中闪过一抹惊喜与赞赏之色。
瑶池王母知此乃绝世佳作,不禁轻启朱唇,赞道:
“妙哉!此句甚合吾意。”
“笔走龙蛇间,尽显风雅之韵,实乃诗中翘楚,当为三界传颂!”
言罢,瑶池王母垂眸看向砚台,见其中墨色渐淡,似天边云霞将散,微微皱眉,竟道:
“将砚台递来。”
说罢,她竟然伸出纤纤玉手,亲自执起墨锭。
瑶池王母动作优雅,缓缓研墨起来,只为助萧辰诗兴大发,能再写出锦绣好诗,以饱其耳福,享其眼福。
然而,写下此句的萧辰,心中却泛起一丝不安。
诗,需与人相配,方能相得益彰。
萧辰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量:
“牡丹虽好…但用在此处,似乎有些不妥啊…”
李白之《清平调·其一》,以云喻衣,以花喻容,春风拂槛,露华正浓,若非群玉山头所见,便是瑶台月下相逢。
“群玉山”乃王母娘娘之居所,“瑶台”亦可指瑶池或雕饰华丽之楼台,即瑶台宫阙。
此诗赠予王母娘娘,恰如其分,毫无违和之感。
但《赏牡丹》则不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0页